圣经真理入门三百六十五题

第六系列 圣经真理

第三十八题 生机的联结

诗歌:177

读经:

林前六17 但与主联合的,便是与主成为一灵。

创造者与受造者

神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奥秘。一般的观念乃是神是创造者,人是受造者。神是天地的主,祂创造了万有。所以,微小、有限的人必须敬拜、尊敬、并敬畏祂。既然祂是全能的,人是软弱、脆弱的,人就必须信靠、倚靠祂。人在试炼和苦难之中,就会求天帮助。这样要去达到神的想法,在人里面是天生就有的。这种对人与神关系的观点也许是合乎圣经的,却是肤浅的。

更深的关系

圣经所启示神与我们之间终极的关系,远深于创造者与受造者的关系。这关系的性质超过人的观念;神与我们的关系乃是,神要与我们有生命的联结。神的生命与人的生命联结在一起,成为一个生命。

自然界有这事的图画。我信我们都知道,世界上物质的事物乃是属灵实际的象征。主耶稣一再用平常的事物作比方,来说明属灵的事。

在植物界里,表现不好的枝子可从母树剪下来,接在更健康、更多产的树上。这种作法,就是所谓的接枝,说明了神与我们之间的关系。宣信(A. B. Simpson)的诗歌,“我与基督已同钉死”,第三节说到这事:“天然景物都有隐征:麦种死了子粒生;贱木接在珍树上面,小则变大,苦变甜。”(诗歌三百六五首)。

罗马书的例证

接枝

这节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来自罗马十一章:“你这野橄榄得在其中接上去,一同有分于橄榄根的肥汁,…你是从那天然的野橄榄树上砍下来的,尚且逆着性得接在栽种的橄榄树上…。”(17,24)。我们是可怜、微小的野橄榄枝,接在栽种、优良的橄榄树上,现今在享受根的丰富养分。

接上的枝子与被接到的树并不相同。若是相同的,就没有接枝的必要。接在质量较佳之树上的,是有问题之树的枝子;结果是好树征服了坏枝。

这是基督徒生活的真实性质。主耶稣这真葡萄树是优良的树。有一天因着信,借着恩,你被接在祂里面。不要轻看这接枝。这意思是你不再只有一个生命。你的生命现今来自接在一起的两个生命。你享受这栽种的橄榄根的肥汁,你较劣的生命就被征服,你就开始茂盛的生长。

这是圣经所启示神与我们之间的关系。这必是越过创造者与受造者的关系,而达到生命的联结。

接枝的时间

这接枝什么时候发生?乃是在我们信而受浸的时候。罗马六章三节说,“岂不知我们这浸入基督耶稣的人,是浸入祂的死么?”我们受浸时,是在灵里浸入主耶稣里面,并与祂联合。祂里面的生命就进入我们里面。

与祂联合生长

罗马六章五节继续说,“我们若在祂死的样式里与祂联合生长,也必要在祂复活的样式里与祂联合生长。”

“与祂联合生长”,这话在原文里含示生机的联结,其中的意义相当丰富,好比皮肤移植。外科医生也许从病人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,拿来联于他的胳臂。数日后取自大腿的皮肤会与胳臂的肉联合生长;二者会彼此生机的联结一起,然后就会有生命的生长。

这是罗马六章五节所说的那种联结。我们已接到主耶稣里,现今得着祂生命和祂丰富的供应。我们在享受祂,生长就在进行。这联结不像两块死的木头放在一起;无论它们彼此放得多接近,都没有联合生长。必须有活的枝子接在活的树上,纔不但有联结,也有生机的联合生长,使枝子享受较好之树生命的丰富。

我们得救之人所活的生命,乃是二命接成一命的生命

请留意罗马六章五节里接枝与生长的两面:“我们若在祂死的样式里与祂联合生长,也必要在祂复活的样式里与祂联合生长。”第一面是在祂死的样式里,说到我们被接到祂里面。第二面是在祂复活的样式里,说到祂进到我们里面,长在我们里面。这第二面就是复活。

起初的接枝与主的死有关。祂是真葡萄树。祂被钉十字架时,彻底被切割。现今祂被切割的伤口在等候悔改的罪人,祂这赐生命的灵运行在我们里面,搜寻我们里面的人,光照我们,使我们悔改。我们的忧伤和眼泪就是我们所接受的切割。我们没有选择,只有相信主,并求祂拯救我们。“主啊,感谢你为我死,感谢你为我流血,感谢你拯救我。”这就是我们被接到祂里面,并在祂死的样式里与祂联合生长的时候。

一旦我们被接到祂里面,祂复活的生命就进到我们里面,并除去里面一切消极的元素。祂的生命在复活里成为我们的。祂提高我们原初受造所得的功能,并丰富、加强、甚至浸透我们全人。这新生命是二命接成一命的生命。在这联结里有得胜、生命、亮光、能力、和一切其他神圣的属性。这一切都是我们的,不是借着替换,不是借着算,乃是借着被接到祂里面。

这个神的生命与人的生命接为一命的观念,对我们人的思想是陌生的。因此,我们来读圣经时,就把它疏漏了。我信现今我们都有深刻的印象,我们得救之人所活的生命,乃是二命接成一命的生命。因着主的恩典,我们悔改了;借着悔改、相信,我们已接到神的生命里。在这接枝里,我们与祂联合生长。然后在复活里,祂的生命长在我们里面。神圣的生命在我们里面,供应我们。这就是基督徒的生活(生命信息下册,一七三至一七五、一七八至一七九、一八一至一八二页)。

参读:生命信息,第五十八章。